一、地质学的概念
地质学(Geology)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科学。它致力于揭示地球从形成到现在的漫长历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地质现象背后的原理,包括地球的岩石、矿物、地层、构造、地貌、古生物等诸多方面。
地球就像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地质学如同一个多面手,试图从各个角度去剖析这个系统。从地球表面的土壤和岩石露头,到深入地下数千米的岩石层,再到高耸的山脉、深邃的海洋盆地,都是地质学研究的范畴。例如,通过研究岩石的成分、结构和年龄,地质学家可以推断出地球过去的环境状况,像是曾经的温度、气候类型以及海洋的分布等。

图1 地球
二、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1. 古时期
在古代,人们对地质学的认识处于萌芽阶段。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对地球的形状、地震等地质现象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中国古代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和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山海经》中,就记载了一百多种矿产,并对山脉、河流、海陆变迁以及自然地理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和记载。唐代颜真卿对古生物化石已有一定的认识,并根据化石论证了某些沉积岩的形成环境。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 “蛇蜃”、“石笋”、“螺蚌壳” 等动、植物化石作了较为正确的解释,还对地层和化石的形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明代徐霞客十分重视山脉、江河源流、岩溶地貌、地下热能的考察研究,对喀斯特地貌的描述和研究要比欧洲人早二三百年。

图2 山海经中地理图
近代地质学的兴起,在17世纪,欧洲的科学革命推动了地质学的发展。丹麦学者尼古拉斯·斯泰诺(Nicolaus Steno)提出了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即地层的叠置律、原始水平律和侧向连续律,这为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奠定了基础。
18世纪,詹姆斯·赫顿被视为现代地质学之父。他提出了均变论的思想,认为地球的地质过程在过去和现在是一致的,现在可以观察到的地质作用如风化、侵蚀、沉积等,在过去也同样存在并且可以解释地球的历史。这一理论与当时流行的灾变论相对立,灾变论认为地球的历史是由一系列突发的灾难性事件所塑造的。
19世纪,随着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古生物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化石,进一步完善了地球的历史编年。同时,地质调查工作在欧洲各国广泛开展,绘制了大量的地质图,对地球的地层、岩石和构造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图3 尼古拉斯·斯泰诺
2. 现代地质学的发展
20世纪以来,地质学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日益加深。放射性同位素测年技术的发明,使得地质学家能够精确测定岩石和矿物的年龄,从而更加准确地构建地球的地质年代学框架。
板块构造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的兴起是地质学的一次重大革命。该理论认为地球的岩石圈是由若干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软流圈上不断运动,板块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山脉形成等地质现象。这一理论的提出整合了许多以前看似孤立的地质现象,如大陆漂移、海底扩张等。

图4 红海卫星图(板块扩张)
三、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1. 岩石
岩石是地质学研究的基本对象之一。岩石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如花岗岩、玄武岩等。通过研究火成岩的成分、结构和产状,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和岩浆活动过程。
沉积岩是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条件下,由风化、搬运、沉积和固结作用形成的岩石,如砂岩、页岩、石灰岩等。沉积岩中常常含有化石,是研究地球历史和古环境的重要依据。
变质岩是由原有的岩石(火成岩、沉积岩或变质岩)在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片麻岩等。研究变质岩可以揭示地球深部的温度、压力条件以及地壳运动的历史。

图5 变质岩
2. 矿物
矿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地质学研究矿物的种类、成分、晶体结构、物理性质(如颜色、硬度、光泽等)和化学性质。目前已知的矿物有数千种,常见的如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条件密切相关,通过研究矿物可以推断地球内部的物质状态和地质过程。

图6 粉色电气石(自行柱状)
3. 地层
地层(stratum)是一切成层岩石的总称,包括变质的和火山成因的成层岩石在内,是一层或一组具有某种统一的特征和属性的并和上下层有着明显区别的岩层。
地层学就是研究地层的划分、对比、时空分布规律的学科。地层中包含了丰富的地质信息,如不同地层中的化石组合可以反映当时的生物演化阶段,地层的厚度和岩性变化可以反映当时的沉积环境和地壳运动情况。

图7 科罗拉多峡谷水平地层
4. 构造
地球的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内部结构以及地壳表面的各种构造形迹,如褶皱、断层、节理等。地壳构造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地球内部的应力状态、板块运动方向和速度等。例如,山脉往往是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结果。

图8 喜马拉雅山脉
5. 古生物
古生物是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的化石遗迹。通过研究古生物化石,可以重建地球的生物演化历史,了解过去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以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古生物研究还可以为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提供重要的依据,因为不同地质时期有其特定的生物化石组合。
四、地质学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1. 矿产资源
地质学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对岩石、地层、构造等地质要素的研究,地质学家能够预测矿产资源的分布位置。例如,石油地质学家根据地层的沉积环境、构造特征等因素寻找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金属矿床地质学家通过研究矿化蚀变带、地层和构造的关系来发现金、铜、铁等金属矿床。矿产资源是现代工业的基础,从建筑材料到电子设备,从能源供应到交通工具制造,都离不开矿产资源的支持。

图9 新疆土屋矿区
2. 能源资源
在能源领域,地质学的贡献不可忽视。除了传统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勘探和开采外,地质学在新能源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地热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地球内部的热结构、地热流分布等,确定地热能开发的有利区域。
3. 工程建设
在工程建设中,工程地质学为各类工程项目提供地质安全保障。在建筑工程方面,地质工程师需要对建筑场地的岩土体性质进行评估,确定地基的承载能力,防止建筑物因地基沉降或不稳定而发生破坏。在交通工程中,如道路、桥梁和隧道建设,需要考虑沿线的地质条件,避免因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而影响工程的正常运行。
4. 环境保护
地质学在环境保护方面也有重要意义。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地球的生态系统、土壤的形成和演化等,为土壤污染治理、土地复垦等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滑坡等)的研究有助于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减少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失。例如,通过对地震地质的研究,可以确定地震活动带,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从而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采取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地质学基础》,宋春青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普通地质学》,夏邦栋编著,地质出版社。
《地球科学概论》,汪新文等编著,地质出版社。
《地质学原理》,查尔斯・莱尔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地质学》,李四光著,科学出版社
图片来源:《physical geology》 长大小飞
撰稿:肖菲
审稿:王伟强
编辑排版:赵贵乐
责任编辑:张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