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精神,全面、完整、坚定不移的执行《文物保护法》、《博物馆条例》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文化传承和文物保护的宣传,完善文物保护和制度建设体系,积极推进规范管理机制建设。全面提升整体工作水平,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及博物馆事业全面发展。把握博物馆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全面提升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的专业化、现代化、社会化水平,强化地学文化的传承、增进知识和公众教育的职能。
(二) 基本原则
1 坚持以人为本
把以人为本作为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事业加速发展的基本理念。树立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文化资源属于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成果惠及人民的理念。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
2 坚持质量优先
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博物馆发展观,注重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内涵发展。建立以提高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资源配置和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博物馆功能和职能发挥、提高办馆质量和水平上来。
3 坚持服务优质
把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作用作为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发展的根本任务,强化藏品保护研究和学术研究,创新展示教育传播的内容、形式以及手段,切实提高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4 坚持改革创新
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发展的根本动力。破除束缚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创新运行机制,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博物馆制度。
二 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现状和发展目标
(一) 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现状
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位于西安市雁塔区雁塔路南段126号长安大学雁塔校区地学科技大厦负一层至二层,建筑面积 2920平方米,展厅面积 2060平方米,馆内收藏着1953年以来,学校地质资源学院几代地质人几十年坚持不懈从全国各地收集以及校友捐赠的各类地质标本3582件,其中自然界罕见的精品182件,基本陈列共8大展厅:地球演化展厅、史前生物展厅、矿物岩石展厅、地质构造展厅、矿产资源展厅、观赏石展厅、恐龙馆、石油勘探展厅。
本馆见证了长安大学70多年地质教育历程、展示了超过半个世纪地质教学资源积淀,是长安大学地学类专业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对内主要服务于校内地学领域的传承教育、科学研究和交流展示;对外展现学校精神风貌,面向社会,辐射区域,免费向公众开放,并积极参与青少年科普教育。目前已成为“中国博物馆协会团体成员单位”、“陕西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陕西高校博物馆协会成员单位”“陕西省石油协会科普教育基地”、“陕西省古生物协会科普教育基地”、“西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西安市科普教育基地”,附近多所中小学的教育实践基地,彰显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的示范和引领效应。
(二) 发展目标
1 建设国家级博物馆
依据国家文物局组织制定并于2019年12月颁布实施的《博物馆定级评估办法》、《博物馆定级评估标准》及《评分细则》等文件精神,以综合管理与基础设施、藏品管理与科学研究、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等项目为重点,推进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全面发展,建设成为国家级博物馆。
2 加强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教育功能
加强省级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级科普教育基地的功能发挥,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基地教育活动,提高基地服务水平,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进而争创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以建设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博物馆为终极目标。加强国内、国际博物馆之间文化交流,推进多语种展览。积极吸收国内外博物馆建设的经验,成就服务高校“双一流”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博物馆。积极参与国内、国际文化合作行动计划,加强地域文化和世界的交流与探讨,与高水平博物馆建立协作机制,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把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建设成为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
三 中长期规划
(一) 中期规划(2020年——2025年)
1 不断完善 改进展览工作
建设以一楼地球演化厅和东厅为主要场地的临展厅,现已形成布展大纲。其次,不定期举办临时展览,满足群众观展的多样化需求。其三,不断改进展览手段,开拓展览方式,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展示地学文化,使观众融入展览,参与互动。
2 推进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科学研究工作
以学院深厚的学科专业背景为支撑,建立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依托专家学者的深厚科研力量,着力打造高质量、高水平、高能力的研究型博物馆,全面提升科研科普工作质效,为博物馆行业发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3 整合现有资源 建设标准化库房与实验室
合理规划和利用库房现有空间,集合资源学院师生力量对库房标本进行整理归类,建立高效助力学科专业科研及课程教学的标准化库房与实验室。
4 加强宣传力度 开拓宣传渠道
以传播地学文化为己任,定期送展入校园、入社区,让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的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开发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借助各大展会平台,积极推介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旅游项目;自主设计制作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宣传片,打造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品牌形象;创新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内涵,开展特色主题教育活动,提高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社会影响力。通过广播、电台、网络、报刊等媒体平台,继续加强宣传。
5 优化展厅陈列环境 突出特色服务
优化展厅陈列环境,突出特色服务,成为公众文化休闲与旅游的上佳选择。通过优化声光电、展陈设施等手段美化展厅环境,同时增设矿物、化石挖掘、珠宝鉴定等观众参与互动体验项目等方式突出特色服务,营造舒适自主的参观环境与氛围。
6 加强征集工作 充实展品体系 提升展品质量
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现有展品均为矿物、岩石类,缺少珍贵展品,暂无已定级的展品。继续征集具有历史文化、观赏收藏价值的展品,并组织专家对已有展品逐步进行评估定级工作。积极开拓收藏渠道和途径,鼓励社会收藏群体捐赠展品或委托博物馆保管利用。
(二) 长期规划(2025年——2035年)
1建设数字化博物馆 智慧旅游景区
博物馆展陈方式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是当代博物馆发展的必然方向。在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未来规划中,积极采用各种先进科技为观众所用是不可或缺一环。如建立自己的网络数字博物馆,以拓展文化宣传途径;设计具有导览功能的手机 APP 软件,令观众享受更加高端、便捷、人性化的现代化服务。最终实现与国际接轨,与时代同步。
2 强化观众研学互动体验环节
互动体验是目前博物馆文化宣传工作中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一种大势所趋的景区旅游项目,让观众参与到互动之中,可使观展变得活泼、生动,寓教于乐,进而强化参观体验。结合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运营以来的成功经验,其中以恐龙馆仿生厅的复原场景最受观众欢迎。可以预见,增强馆内互动体验环节,必将促成观众观展乐趣的极大提升。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计划利用地球演化厅的空间建立专门的互动体验区,为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研学旅行体验。
3 成立西安市地学研究、宣传中心
虽然目前学校拥有大量教师从事地质与资源方面的研究与传承工作,但以弘扬优秀地学文化作为终极目标来看,效果并不显著,究其原因是缺少系统的整理与大力的宣传。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一直以来都将弘扬自然科学文化作为自身核心工作目标,以宣传与传承学校地学文化为己任,遂预想将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搬迁到雁塔校区东门。因为国家5A级景区大雁塔于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每年接待游客达3000万人次。我校雁塔校区毗邻大雁塔,具备得天独厚的人流量和曝光度的资源优势。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目前隐于地学科技大厦中,若将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搬迁至雁塔校区东门,将牌匾一目了然的立在雁塔北路上,以大雁塔天然流量和曝光度、以及我校优势学科为依托,充分利用学科内的学术研究成果,打造精品学科展览,对内助力学校科研并成为学生“第二课堂”,对外成为辐射区域的文化中心,彰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办学育人特色及学术研究特点,用专业的方式宣传扩大本校的社会影响力,争取更多的社会关注与外界支持,是我校弘扬其精神文化内涵的最佳视觉传播途径和有专业特质的靓丽名片。
四 保障措施
(一) 推进依法治理
以国务院颁布的《博物馆条例》和文化部颁布的《博物馆管理办法》为原则,恪守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学校安排。依法依规治馆,实现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变。
(二) 保障经费投入
1 长安大学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均给予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极大支持与保障
人力上,学校在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技术工勤岗位(安保员、保洁等)及兼职专家等人力资源方面,均给予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大力支持;物力上,为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配备全套安防及办公设备,如监控系统、消防系统等,并按国家消、安防要求,不断进行设备升级、更替;财力上,学校每年拨付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年度运行经费,并在专项经费给予资金保障。
2 市区相关文物部门都给予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极大支持
目前,市、区文旅局每年给予宣传、活动、培训等支持,为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的发展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 加强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提升工作人员能力与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博物馆从业人员队伍;加强岗位管理,创新聘用方式,规范用人行为;培养专业人才,涉及博物馆管理经营、建筑规划、藏品征集与管理、藏品修复、文物鉴定、陈列展示设计、教育传播、文化创意、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壮大博物馆志愿者队伍,拓展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领域和范围。
本规划经上级主管部门审定后开始实施。
长安大学地质博物馆
2020年6月30日
